天文望遠鏡(Astronomica天文望遠鏡l Telescope)是觀測天體的重要工具,可以毫不誇張地說,沒有望遠鏡的誕生和發展,就沒有現代天文學。隨著望遠鏡在各方面性能的改進和提高,天文學也正經歷著巨大的飛躍,迅速推進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。

  天文望遠鏡上一般有兩只鏡筒,大的是主鏡,是觀測目標所用的;小的叫尋星鏡,是尋找目標所用的,也叫瞄准鏡。目鏡是單獨的個體,是顯微鏡決定放大倍率的物放大鏡品,目鏡上都會有F值,這是目鏡的焦距,用主鏡的F值除以當前使用的目鏡的F值,就是當前的放大倍率,記住,放大倍率是標准,6釐米口徑的望遠鏡的極限放大倍率是120倍左右,8釐米的倍率最大160倍左右,超過這個範圍就會看不清楚物體,所以市面上放大幾百倍的望遠鏡都是水貨,也不可能放大到那個倍率,大家不要相信。

  優勢

  地面光學觀測仍是主要手段用於絕大多數處於凝聚態的天體(恆星等),其溫度從數千度到數萬度,輻射集中於光學波段。

  攜帶大量天體物理信息的譜線,主要集中於可見區;大氣在可見區有良好的透射;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。

  為什麼說問“望遠鏡能看多遠”是錯誤的?

  我們的肉眼就是一台光學儀器,肉眼可以看到220萬光年以外的仙女座大星雲,但是看不見距離地球最近的太陽系外恆星比鄰星(4。2光年)。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了吧,說一個光學儀器能看多遠是沒有意義的,只能說看多清。

  折射式

  伽利略式望遠鏡

  1609年,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徑4。2釐米,長約1。2米的望遠鏡。他是用平凸透鏡作為物鏡,凹透鏡作為目鏡,

  這種光學系統稱為伽利略式望遠鏡。伽利略用這架望遠鏡指向天空,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發現,天文學從此進入了望遠鏡時代。

  開普勒式望遠鏡

  1611年,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用兩片雙凸透鏡分別作為物鏡和目鏡,使放大倍數有了明顯的提高,以後人們將這種光學系統稱為開普勒式望遠鏡。人們用的折射式望遠鏡還是這兩種形式,天文望遠鏡是采用開普勒式。

  需要指出的是,由於當時的望遠鏡采用單個透鏡作為物鏡,存在嚴重的色差,為了獲得好的觀測效果,望遠鏡需要用曲率非常小的透鏡,這勢必會造成鏡身的加長。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,天文學家一直在夢想制作更長的望遠鏡,許多嘗試均以失敗告終。

  折射式的發展

  1757年,杜隆通過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,建立了消色差透鏡的理論基礎,並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制造了消色差透鏡。從此,消色差折射望遠鏡完全取代了長鏡身望遠鏡。但是,由於技術方面的限制,很難鑄造較大的火石玻璃,在消色差望遠鏡的初期,最多只能磨制出10釐米的透鏡金相顯微鏡

  十九世紀末,隨著制造技術的提高,制造較大口徑的折射望遠鏡成為可能,隨之就出現了一個制造大口徑折射望遠鏡的高潮。世界上現有的8架70釐米以上的折射望遠鏡有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間建成的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在美國葉凱士天文台建成的口徑102釐米望遠鏡和1886年在德國裡克天文台建成的口徑91釐米望遠鏡。

  折射望遠鏡的優點是焦距長,底片比例尺大,對鏡筒彎曲不敏感,最適合於做天體測量方面的工作。但是它總是有殘余的色差,同時對紫外、紅外波段的輻射吸收很厲害。而巨大的光學玻璃澆制也十分困難,到1897年葉凱士望遠鏡建成,折射望遠鏡的發展達到了頂點,此後的這一百年中再也沒有更大的折射望遠鏡出現。這主要是因為從技術上無法鑄造出大塊完美無缺的玻璃做透鏡,並且,由於重力使大尺寸透鏡的變形會非常明顯,因而喪失明銳的焦點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yy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